专家解读全科医生改革措施:50万缺口如何补齐?

2018-01-27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刘昶荣

    1月22日早8点,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诊室外,排队候诊的患者。(刘昶荣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昶荣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创新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重大创新举措。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为此专访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学系主任迟春花。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学系于2011年创立,2012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全科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属于我国最早开办全科医学学系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目前,已经培养了三届全科医学毕业生。

    记者:请您如何评价这次出台的《意见》?

    迟春花:这次出台的《意见》针对我国现阶段全科医生现状的绝大部分痛点给出了一套组合拳解决方案。参考发达国家现状,中国如果要建成分级诊疗制度,医生队伍中要有30%~60%的全科医生才能支撑起这个体系,目前只有20.9万的全科医生,距离每万人5名全科医生还差50万人。我国全科医生的现状是,一方面愿意报名当全科医生的人数较少,另一方面,因为岗位吸引力不够,所以在岗的全科医生还有流失的情况。因此这次出台的《意见》主要是从教育培训和增加岗位吸引力两方面制定了多项措施。

    记者:我国目前培养全科医生的渠道有哪些?

    迟春花:“5+3”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主流培养渠道。为了尽快缓解中西部地区全科医生医疗资源短缺的现状,“3+2” 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也在同步实施。还有少数高等医学院校,在本科阶段定向招收全科方向临床专业医学生,对缓解欠发达地区全科医生严重匮乏起到重要作用,使尽可能多的乡镇医院拥有本科毕业的全科医生。

    另外一方面是转岗培训,这包括现有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转岗培训,比如社区医院的内科医生,可以通过一年的培训转成全科医生;此外,国家也允许二三级综合医院的医生,在不“丢失”原有专业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和考核加助全科。

    《意见》要求,2018年起,新增临床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重点向全科等紧缺专业倾斜。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学系在今后的发展中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扶持。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二诊室,坐诊医生姚弥在接诊。姚弥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学系第一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刘昶荣摄)

    记者:这次政策的调整从哪些方面来增加全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

    迟春花:《意见》要求2018年3月底前,各省(区、市)要按照本意见精神制定出台实施方案。由各级政府推动落实,会从制度、财政方面得到有力的保障。

    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到农村基层执业的全科医生,可实行“县管乡用”和“乡管村用”。也就是说,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的全科医生,其人事关系在高一级的医疗机构,使这些全科医生“就高”,由此工资和绩效都会有倾斜。家庭医生签约带来的收入则是额外补充到全科医生的绩效收入当中。另外,还有其他关于薪酬方面的倾斜措施。

    除了薪酬体系的改革以外,职称评定也会额外地优待,全科医生今后在晋升时,评价重点不在外语和论文,而是评价工作数量和质量,变“考”为“评”。此外,拥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的本科学历全科医生到基层工作的,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与临床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这也是力度非常大的一项措施。

    记者:《意见》要求到2030年,城乡每万居民拥有5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您觉得实现这个目标的可行性如何?

    迟春花:任务虽然艰巨,但可行性是有的。因为通过“5+3”“3+2”以及“定向培养”等措施“多管齐下”会很有成效。特别是专科医生转岗到全科医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曾经计算过,中国医生总数和中国人口比例大概在1:500左右,与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别不大。随着分级诊疗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三级医院的门诊量逐步减少,那么便会有综合医院医生充实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机构当中,从而壮大全科医生的队伍。

    从政策的出台到全科医生的队伍壮大,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包括学校、政府、民众等在内的各方面力量更多地关注和支持全科医学事业,让全科医生真正地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责任编辑:董志成】

相关阅读
H5频道
图片阅读
今日头条速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