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名中医师荣获“中国医师奖”!有些心里话,他们想要告诉你

小编说:8月19日,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医师奖”颁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今年,共有6名中医师获得“中国医师奖”。这些中医药临床工作者有的工作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有的在基层乡间,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守医德、精益求精,为守护人民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本版刊登他们的事迹,讲述他们的故事,让我们向辛勤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中医药人致敬。

龚利:在公益事业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陈彤云

她出生于中医世家,师出名门,从医至今七十四载,97岁依然坚持每周4次坐诊带教。她不仅帮人变美,更教给人什么是美。她就是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陈彤云。

“漂亮的定义首先是健康,生机勃勃的人就会焕发出美。”陈彤云看病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语言”。要病人忌嘴,她会捂着自己的嘴说出禁忌的食物;要病人多休息,她会双手合掌放于耳侧;要病人注意防晒,她会拿起病历本遮在自己头上。她还会笑着对病人说:“这种病情恢复的时间可是会长哟。”这套充满童趣的“语言”让前来问诊的病人忍俊不禁,脸上的愁云也瞬间散去。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陈彤云从小伴随着中药香味成长,耳濡目染打下了中医基础。1943年即将大学毕业的陈彤云不愿到日本人办的洋行工作,决定跟着父亲的好友、她的公公、中医皮肤外科名家哈锐川打理诊所,从此走上了中医之路。新中国成立后,陈彤云又在北京中医医院皮外科师从我国著名中医皮外科专家赵炳南。多年的家传和跟师学习使陈彤云深得哈、赵两位名老中医的学术精髓。

作为燕京赵氏皮科流派的传承人和领军人,陈彤云在传统制剂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改革剂型,研制出系列外用中药及中药化妆品。并倡导“文质”学说、提出“调通”理论、建立“四维”诊疗体系。

陈彤云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中医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1950年初,北京中医药学会筹办时,她从自家诊所辟出地方无偿提供给学会办公。1951年筹建中医进修学校,她出任教学主任并自费为学校筹办教学用具。1956年3月,她参与筹办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欲为良医,必须坚定执着、仁爱谦和、勤奋好学、敏锐感悟、灵活机变。”陈彤云用七十四载的岁月诠释着身为良医的大美之境。

龚利:在公益事业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点视频,看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

主任医师龚利感言

上海市首届杰出专科医师奖颁奖典礼上,70岁的茅阿婆激动地说,“今天我一定要来给龚医生颁这个奖!一年前,我的两个膝盖痛得难以迈开腿,无法正常走路,我原本以为晚年都要在轮椅上度过了,直到遇到了龚医生,他让我又可以走路了,就像给了我新的生命。”

茅阿婆口中的龚医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龚利。龚利从医至今二十余年,从事社区公益至今也已逾十年。

龚利的公益行动源自一个科研推广项目。2007年,“推拿功法易筋经防治老年骨骼肌减少症适宜技术推广研究”获当时的上海市卫生局批复。为了推广这套推拿功法,龚利尝试与社区、街道合作。渐渐地,服务内容从推广功法变成了膝关节知识讲座、义诊,这个项目也有了正式的名称——“健康行走计划”。

公益行动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在社区义诊过程中,常常有人质疑他的动机,曾经,身心俱疲的龚利心中也打过“退堂鼓”。然而,在一次义务咨询活动的现场,一位两鬓花白的老人由于严重的膝骨关节炎,已无法站立行走,只能弯着身、拿着小板凳一步一挪,短短的几十米,老人“走”了20多分钟。龚利给老人检查之后建议手术治疗,老人喃喃自语:“早一点去看就好了,你们早一点来就好了。”

那次的义诊活动对龚利触动很大,从那以后,他坚定了自己从事公益的决心。龚利说,自己最大的理想就是普及膝关节相关保健知识,希望所有人都能了解自己的膝盖,拥有健康的膝盖。

各种困难都没有影响龚利推行“远离膝痛 健康行走”公益活动。今年已经是“健康行走”的第十一个年头。龚利的团队不仅通过媒体加大膝关节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还创立了“健康行走计划”微信公众号开展在线健康教育。目前龚利正在将推拿相关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到广西、浙江、云南等地。龚利也在公益推广的道路上收获越来越多的“粉丝”,与他一同“行走”下去。

高广生 :医生是神圣职业,更是精神事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

他1958年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在祖辈、父辈治病救人的氛围中成长。他在做“赤脚医生”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贫困农民因缺医少药而久病缠身的情景,自此立下了以医德医术为民解难、广济众生的人生志向。他就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医院老年病科主任高广生。

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毕业后,高广生选择了做一名老年病科大夫。那时人们对老年病科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当下,老年病科是公认的“没前途”,但高广生却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老年病科的工作生涯赋予了高广生对生命独特的理解。他说:“我深深感受到医生不仅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更是一种精神事业,医生与生命的关系是最密切的,我们对生命应该有一种深深的敬畏感。”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高广生结合自身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加快了学术研究的脚步。他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根据老年疾病的特点在综合评估后开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在血管性痴呆、老年睡眠障碍、老年糖尿病诊治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

身为老年病科医生,他还热心公益事业,经常下基层到社区养老机构、农村养老院义诊,为贫困老人提供医疗救助,为伤残老军人义诊。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高广生的提案涉及诸如“医闹”、基层村医待遇等医疗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此外,他还广泛关注民生议题,从教育到文化,从交通到环保。

高广生说:“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擅长治已病,要擅长治未病。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不仅要善于深入群众发现问题,还要努力建言献策解决问题,不仅要关注现在,更要看到长远。”

沈醒杭:在平凡岗位上践行医者大爱

点视频,看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妇产科

主任医师沈醒杭感言

作为一名医生,常年没有假期,在手术台上治病救人,24小时连轴转是常事,这就是行医26年的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沈醒杭的常态,在她看来,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当时刻谨记自己治病救人的职责。

将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不敢有丝毫懈怠,是沈醒杭多年来都在做的事。在旅途中,在公益行动中,在生活的点滴之处,沈醒杭始终践行救死扶伤、不遗余力的宗旨,即使不在工作岗位上,根深蒂固的医者仁心却始终如影随形。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沈醒杭前往灾区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有天夜晚,有位产妇情况不好,需马上转诊到广元市人民医院剖腹产,沈醒杭因担心产妇安危,跟随急救车护送产妇。直至凌晨3点办完全部交接工作后,她才安心返回,投入其他的救援行动中。

“搏一搏,成功了就是一条生命的延续。”2017年,沈醒杭和家人到广西度假,看到摩托艇驾驶员从水里拖上一位四肢瘫软的人。出于职业本能,沈醒杭马上冲了过去,发现溺水者已经没有了心跳和呼吸,在探查口腔没有异物后立即对该溺水者实施了胸外按压,进行心肺复苏抢救。30分钟是心脏复苏的重要时间段,如果超过这个时间,人就很难有生还的可能。沈醒杭在近30分钟时间里,跪在那里用尽全力不停地按压,实在没有力气后,指导群众进行抢救。最后在众人共同努力下,溺水者终于被众人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沈醒杭长期在产前一线,于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于患者,她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每一分爱;于亲人,她努力找到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点,用最大的可能给予自己的关心;于工作,她时时刻刻不敢放松,做手术搞科研,力求在岗位上做到极致。用她自己的话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徐康忠 :高原上的好“门巴”

四川省阿坝县藏医院院长徐康忠

阿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边缘的高原远山中,地处川、甘、青三省交界处,从县城到成都有512公里的山路。在过去,这里缺医少药,医疗条件落后,藏族同胞的生命与健康时刻受到威胁。现在,当地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困境已有所缓解。提起这令人欣喜的变化,当地人都会翘起大拇指说:“多亏了坝上草原的好‘门巴’徐康忠。”

“门巴”在藏语中是医生的意思,这位好“门巴”正是被称为“坝上徐一刀”的徐康忠,他从医25年,扎根高原少数民族地区,填补了贫困偏远山区的手术空白。目前,阿坝县藏医院开展的普外、骨科、脑外等多项外科手术徐康忠都亲力亲为,为十里八乡的患者解除痛苦。

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徐康忠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肌扭伤,很多时候做完手术,徐康忠都是蹒跚着从手术室出来。同事建议他回家休息,他却坚持等病人回到病房,亲自观察病人的术后情况,叮嘱病人家属相关注意事项以后才走。

作为一名医生,对待每一位病人,他都做到认真检查、详细解说、用心施诊。他时刻为病人着想,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若遇到远道而来的患者,还会跟相关科室沟通,尽量让患者在当天能做完检查,明确诊断,给予及时治疗。用徐康忠的话说,如果患者不嫌弃我,我愿意成为他们的朋友和家庭医生。有一次,阿坝县派克村的村民南木戈右侧胸腔积液,由于家庭贫困一直未就医,后来慕名找到徐康忠,在没有钱支付住院费和手术费的情况下,患者请求徐康忠暂时开点药控制一下症状。徐康忠即刻与相关部门商量,先让病人入院治疗,随后他主刀行开胸探查术,术后患者病情好转。

徐康忠通过精湛的医术让患者放心,也通过良好的医疗服务消除患者的顾虑。这位高原上人人称赞的好“门巴”,正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的医者仁心。

李维洲:创新手法为基层人民服务

点视频,看甘肃省永靖县李维洲诊所李维洲感言

在甘肃省永靖县陈井乡卫生院工作的十年间,李维洲背着出诊箱,走遍了大山里的沟沟岔岔,家家户户都知道他的技术过硬,服务态度好,为此亲切地称他为“李大夫”。

后来他走出大山,仍然将病人视为亲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在退休后开起诊所为基层民众服务。从乡村医生做起,李维洲目睹了许多农民因在田间地头干活不慎患上骨科疾病。为此,李维洲在祖传正骨手法的基础上结合西医解剖学知识,创新性地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李氏手法正骨复位疗法”,将其运用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等常见骨伤科疾病,效果显著。

“我看病全凭一双手,基本用不上什么设备。”2003年,甘肃省陇西县城关镇农民刘彩和因摔伤颈部腰部导致半瘫,连吃饭咀嚼也变得困难。在同村病友的介绍下,刘彩和找到李维洲,经过 7 天的治疗,刘彩和重新站了起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深受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症折磨的患者都被这位山里走出来的“骨科大夫”治愈了。

为了将经验与技术传承下来,他将病例汇总成医学专著《软组织损伤手法治疗》,该书获永靖县政府“科技进步奖”。2012 年“李氏手法正骨复位疗法”被列入永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中医需要摸索,熟能生巧才会有所成就。”李维洲退休后仍战斗在临床一线,他的心愿是将自己的所学所得教授给年轻人,为更多患者解除痛苦。

跟小编一起为获奖的中医师打call!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意见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